您好,歡迎訪問港澳臺學歷網!
+1(307)222-2219

香港文憑範本

香港大學學位證書樣本|買香港大學畢業證書|製作港大畢業證書|買港大文憑

發布日期:2019-06-27 18:37 瀏覽次數:
香港大學文憑範本

香港大學簡介

  香港大學(簡稱港大;英語: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KU)是香港最早且最重要的大學,號稱香港第一學府,採用英語作為教學語言。中文校訓為“明德格物”,而拉丁文對應的校訓則為Sapientia Et Virtus。     

  香港大學的前身是創立於1887年的香港西醫書院,孫中山先生曾習醫於此。當時西方列強爭相在中國成立大學,時任港督盧押認為英國也應該在香港立一所大學,一來與其他列強競爭,二來讓中國人(尤其是香港人)認同英國的價值觀,而非其他列強的,好使英國便於華南拓展勢力,和鞏固在香港的管治。當時兩廣總督和省港工商界亦覺得成立大學有助中國人學習西方的科技,使中國自強,於是出錢支持。另一方面,當時太古公司轄下的一艘貨船發生工業意外,導致多名中國船員傷亡,故急欲修補公司形象,便也出錢支持成立港大。在英國政府和其他香港英資(如匯豐銀行)反對下,盧押最終籌得足夠資金籌建大學,更於1910年3月16日主持大學的動工儀式,錶面主張港大“為中國而立”,實際乃為英國在中國的利益而立。

1912的香港大学
放大
1912的香港大學

  1911年港大成立,1912年舉行了正式的創校典禮。因盧吉認為當時中國社會不適宜接觸西方的人文價值觀(如共產主義理念),大學最初模仿利物浦大學的制度,重理工而輕人文,故只設三個學院:醫學院、工程學院及文學院,當中沒有開設社會學和哲學等人文課程。1916年12月舉行第一屆畢業禮,有23個畢業生及5個榮譽畢業生。1925-26年省港大罷工後,政府為進一步溝通中西文化,遂召集本港紳商,磋商在香港大學增設中文學系,讓漢文中學畢業生入讀。港大中文繫於1927年成立,邀得前朝翰林賴際熙、區大典等執教,加上其時又有富商鄧志昂捐款建立中文學院、馮平山捐款建立中文圖書館等,涌起了一股重視中文教育的潮流。1941年因香港淪陷,本部大樓遭炸毀而停辦,至1945年復辦。

  戰後隨社會需要陸續加設理學院、法學院、社會科學院等。1961年學生人數為2000人,是1941年的四倍。1989年後政府推行大專教育本地化,使多數香港人不用遠赴英國讀大學,也為主權移交中國作准備,便大幅增加大學學位和課程種類。這使港大學生人數倍增,至2001年有學生14,300名。課程也多達百多種。主權移交後,雖數次被校政風波困擾,但大學逐漸由專註於教學過渡為教學和研究並重,並增加和海內外大學和研究所的學術交流,猶以醫學研究(如SARS病毒研究)取得不少成果,數所實驗室亦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重點實驗室”稱號。

  全球交流

  港大成立的「香港大學世界聯繫網」,每年為校內約十分之一的同學提供到海外學習的機會,與世界逾一百五十所院校開展學生交換計劃,與全球三百多所院校及科研機構進行教研合作。

  學生至優

  歷年新生入學成績顯示,港大是全港最優秀學生首選的大學,而港大內地生在內地高考成績為本港院校所收內地生中成績最佳者。

  出路理想

  港大積極聯繫國際機構如匯豐銀行、IBM等,安排實習職位,就業機會遍佈世界各地。港大畢業生為各大企業機構聘請人才的首選,就業及升學率和薪酬水平均為全港院校之冠。

  行業翹楚

  港大以培育領導人才為社會國家作貢獻為使命,建校以來,畢業生遍佈海內外著名企業機構併在財經工商、文教社政、醫學科研等各界別擔當領袖。

1946年的香港大学校舍,可见香港日治时期带来的破坏
放大
1946年的香港大學校舍,可見香港日治時期帶來的破壞
 

學校校徽

     香港大學的校徽是根據英國紋章學院的建議而訂立的,並於1913年5月14日獲得了現在的盾形徽章和校訓。早於1912年10月,香港大學已於一封給紋章學院的信中提到了盾形徽章的設計。可惜的是,徽章設計者為誰已不可考,但據推測應為一位熟悉紋章學的歐洲人。從徽章的設計可以看出早期的大學興辦者對香港大學的期望,希望將大學發展為一所中西合璧的大學。1981年,在香港大學七十周年的同時,大學向紋章學院申請一個完整的大學紋章,添加部份包括冠頂及扶持盾牌的獸形,此項申請於1984年獲學院審核批准。香港大學亦因此項批准而成為香港唯一一所擁有完整紋章的大學,顯示出大學歷史悠久的一面。

 

學校校史

  校園本部座落香港島西部的薄扶林道以東、般咸道以南、羅便臣道以西、龍虎山以北,占地約16公頃。醫學院現時位於香港瑪麗醫院對面的沙宣道羅富國教育學院原址。牙醫學院及教育學院言語及聽覺科學學部位於西營盤的菲臘牙科醫院內。另有位於新界的嘉道理農業研究所及香港石澳鶴咀的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

  校園設施

  香港大學校園內設有四個文娛中心給同學使用, 分別為: 徐朗星文娛中心, 莊月明文娛中心, 薄扶林文娛中心及方樹泉文娛中心。 各文娛中心外分別設有劇場, 食肆, 排舞室, 禮堂等設施供同學使用。其中某部分亦開放給公眾使用, 如位於莊月明文娛中心之兩間食肆。

  學校學院

  現時香港大學有十個學院,分別為建築學院、文學院、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牙醫學院、教育學院、工程學院、法學院、醫學院、理學院、社會科學學院。其他教學單位包括研究生院、專業進修學院、數位港學院及其他不屬任何學院的教研單位,如亞洲研究中心、佛學研究中心等研究中心。

 

學校舍堂

  “舍堂”是香港大學為學生(尤其是本科生)提供共同生活的地方,希望透過學生自行組織活動、彼此學習,達致課堂和學術以外的“全人教育”。“舍堂教育”的概念源自英國劍橋牛津等大學的“學院制”,但港大的舍堂從一開始就不具備學院的學術教學及獨立招生功能,而衍化為只保留社交和課外教育功能的“舍堂”。舍堂主要是住宿性的,同時擔當學生宿舍的角色,然而港大亦有純粹供學生居住而沒有任何學生組織的“學生住宿樓”。除此之外,港大亦有非住宿舍堂。舍堂的活動多姿多採,但時間上多集中於晚上至凌晨,而且有部分是宿生必須參加的,導致學生大多無心向學。“學生住宿樓”只有男女各三十六個宿位,對於居於較遠離港大的學生來說,變相只有舍堂可供選擇。由於很多舍堂每年重新審訂宿生資格是基於課外活動的表現及對該舍堂的貢獻,希望專註學業或不希望參與太多課外活動的學生只能租住附近的私人住宅。

  現時香港大學共有十三所住宿舍堂及三所非住宿舍堂,十三所住宿舍堂為:何東夫人紀念堂、利希慎堂、利銘澤堂、利瑪竇宿舍、李國賢堂、聖約翰學院、施德堂、太古堂、大學堂、偉倫堂、馬禮遜堂、李兆基堂及孫志新堂。三所非住宿舍堂分別為康寧堂、根德公爵夫人堂、李志雄紀念堂。其中何東夫人紀念堂及根德公爵夫人堂為女生舍堂,利瑪竇宿舍、大學堂、馬禮遜堂(本科生部份)及康寧堂為男生舍堂,其餘為男女混合舍堂。另外利瑪竇宿舍由天主教耶穌會主辦、聖約翰學院由基督教聖公會主辦,行政上皆獨立於香港大學。

  港大歷史上還曾有聖母玫塊堂,惟因故停辦。明原堂於1992年搬遷,易名為利希慎堂。馬禮遜堂曾於1968年停辦,2005年重開;然而主辦者已由倫敦傳道會及後來的中華基督教會變為大學本身。

  舍堂村

  現時香港大學擁有三個舍堂村,即是:

  • 沙宣道舍堂村—沙宣道6號(1992年落成):利希慎堂,偉倫堂,利銘澤堂,何善衡夫人堂(醫科生宿舍)
  • 賽馬會第一舍堂村—薄扶林道91號(2001年落成):何東夫人紀念堂,施德堂,何添堂(多用途禮堂)(利瑪竇堂雖然在地理上與舍堂村非常接近,但並非舍堂村的一部份)
  • 賽馬會第二舍堂村—薄扶林道109號(2005年落成):馬禮遜堂, 李兆基堂, 孫志新堂

  港大正計劃於堅尼地城龍華街多興建四所舍堂,預計將於2012年落成,耗資約五億港元。


[email protected]